青山唢呐

类别: 传统音乐
级别: 国家级
批次: 第一批
地址: 石鼓镇、青山桥镇、分水乡
非遗详情

“青山唢呐”主要流传在湖南省湘潭县石鼓、青山桥、分水三乡镇(原青山桥区)及周边邻近地区。据考证,在明代已具雏形,至清代,《湘潭县志》曾记载地方官员为迎接朝廷旨意,用唢呐演奏营造隆重排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山唢呐得到全面发展,艺人们自发组成鼓乐班会,经常同台竞艺,并创造出了“西工字”、“闷工字”两种独特的演奏技法,使青山唢呐声名远播,被人们称为“青山桥国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艺人朱梅江、陈庆丰、左元和、赵竹钦、张其云等获评湖南省一等乐师奖。1957年,朱梅江、陈庆丰、左元和三人用“闷工字”演奏法演奏的青山唢呐独有曲牌《哭懵懂》,参加全国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优秀节目奖,并进中南海怀仁堂向周恩来、朱德、董必武、宋庆龄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作汇报演出,享誉京城。

1994年进京演出《筒车摇》时,莫柏槐将改良后的民间几近失传的吹奏乐器筚管首次成功搬上演出舞台,进一步丰富了舞台艺术的内涵,大大提升了以唢呐为核心的湘南民俗吹打乐的艺术魅力,该剧因此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1996年,湘潭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唢呐艺术)”。

2006年,该项目进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3年莫柏槐被评为该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在2013年湖南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中,莫柏槐创编的《青山乡韵》曲牌,以独特的唢呐技艺,完美融入筚管演奏,配以全国独有的直径达1.5米的特大型铜锣,舞台艺术效果空前,获省级决赛金奖;2015年8月,他受省侨联指派参加“亲情中华·魅力湖南”赴东欧文化交流演出,获当地媒体及各界民众一致高度评价。2016年创编的《彩虹贯日》曲牌,荣获“欢乐潇湘”省级决赛一等奖,被推荐为全市唯一一个参加湖南省“欢乐潇湘”大型群众文艺汇演活动省级汇报演出的作品。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在观看了现场表演后表示:“石鼓·青山唢呐”演奏技艺既发展了民俗民间艺术,更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希望“青山唢呐”项目在一代代的更替、传承中发扬光大,结出硕果。

在每年的“元宵节”、“文化遗产日”等大型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均有唢呐演奏节目参演,既为民间艺人们搭建了展示舞台,又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了唢呐艺术的深刻内涵和无穷魅力。目前湘潭县唢呐艺术团有成员百余人;“湘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已经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将解决“石鼓·青山唢呐”办公、研究、展示、培训场地不足的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项目保护专门机构的设置。


06(1).jpg

非遗图片
评论
地址:湘潭县雪松中路849号  办公电话:0731-57880721  OA系统
TCP/IP备案号:湘ICP备19003427号-3   湘公网安备 43019002001055号
湘潭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版权所有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