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鲁班和妹妹斗嘴,看谁能做出在下雨时不会被淋湿又能看风景的道具。翌日公鸡啼叫之前,鲁班砌好了亭子,妹妹做好了伞,妹妹完胜。如今,这种巧思和智慧,在湘潭县的青山绿水间释放着穿越时空的魅力。
“石鼓油纸(布)伞”投射着人类手工创作的背影,制伞的手艺,乃是世代流传。明朝洪武帝朱元璋初期,“江西填湖广”,大批江西人移民到人口稀少的湘潭县,并带来了制伞工艺。解放前,曾有部队在石鼓订制军用伞,一把伞能卖到1个光洋的好价钱。但在解放后,铁骨伞逐渐取代了手工伞的主角身份。随着90年代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各地游客对工艺伞的青睐,“石鼓油纸(布)伞”的手艺再度繁荣。如今,油纸伞的制作已经成为了一门谋生兴家的好技艺。据统计,“石鼓油纸(布)伞”现在占到了全国工艺伞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产品出口远销到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畅销于北京、杭州、桂林等国内著名旅游城市。
不同于流水生产的晴雨伞,“石鼓油纸(布)伞”的特点在于审美化,淡化实用功能,其品种包括工艺伞、旅游伞、装饰伞等。由于需手工制作,一把伞要5天、80多道工序才能完工。一根青竹,要经历浸泡、药水煮、刮青、画花、收伞、质检等非常繁杂的工艺,才能蝶化为一把美丽的伞。伞画的题材多为写意式的中国画,如梅兰竹菊、喜鹊、仙鹤、燕子,现在的风格也拓展到剪纸味、工笔味的画。中国龙剪纸的伞、工笔绘就的伞,风格新颖,美感独特。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