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木偶戏

类别: 传统戏剧
级别: 市级
批次: 第一批
地址: 石鼓镇
非遗详情

“半间堂屋半间房,出将又入相,双龙把宝抢,你说它是乡里人,龙凤钟鼓咚咚响。”此谜的谜底就是木偶戏。在湘潭县,木偶戏又称为“木脑壳戏”,石鼓镇是我县木偶艺人最多的地方。“石鼓木偶戏”源于衡山派,1851年在歇马一带由陈道生、单光前等人组成了2个班子;最鼎盛的时候是80年代,以莫菊芳、陈本初为首组建了青山木偶艺术剧团。

传承了200余年的“同庆堂”班子,是目前石鼓镇一带仅存的木偶戏班子。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在70岁以上,在操控二胡、唢呐以及大小锣鼓等几种乐器的同时,还负责木偶的动作、唱腔和对白。

“同庆堂”戏班有一副行箱(又名箱担),行箱里有很多木雕头像,头像一般脸形较短,额平脸宽,下额较尖,眼大耳垂,人中较长,保留了神像的痕迹,再根据各个戏曲人物的特点,予以艺术夸张。木偶的造型为头大身小,体扁身宽,臂短肩窄,不同于人的正常体形比例。木偶的服装一般为红、白、黑三色的外套和箭衣,以及男女袍子,颇具乡土气息。行箱里还有“金”、”银”、铁蹼头、盔头、巾帽等饰品。

木偶的表演,是由艺人举着木偶,在一人高的帷幕内进行,因此又称“举偶”。木偶表演细腻传神,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它的表演动作虚实结合,一方面有虚拟的,如开门、关窗、趟马等;另一方面有写实的,如捋胡须、作揖、对打等表演。木偶本身无脚,老艺人创造性地将打脚的表演技巧融入木偶表演之中,使木偶就像从故事里走出的真实人物,有感情,有思想。 

传统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所演人物忠奸、善恶分明,在信息缺乏的年代,这种民间艺术能给很多群众带来欢乐和教化。“同庆堂”戏班演出的都是民间很有艺术特色的唐、宋、元、明、清时期的100多个老剧本,深受观众喜爱。


石鼓木偶戏.jpg


非遗图片
评论
地址:湘潭县雪松中路849号  办公电话:0731-57880721  OA系统
TCP/IP备案号:湘ICP备19003427号-3   湘公网安备 43019002001055号
湘潭县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版权所有

回顶部